悲情城市

戀戀風塵

海上花

最好的時光

風櫃來的人

南國,再見南國

千禧曼波

戲夢人生

刺客聶隱娘

https://zh.wikipedia.org/wiki/10%2B10

侯孝賢 北電講座 2007 三之一

童年印記塑造人格造就藝術風格;小孩王;存在主義哲學;《‣》自然人文視野;自覺,認識自我後才看清外界;創作從觀察開始;人的基調;戲劇性來自對「固有規則」的打破衝突;自然還原客觀實體而非箇人觀點,如此每箇觀眾都能思考自己的觀點,而非只是作者觀點(‣);緩緩鋪墊,娓娓道來

侯孝賢 北電講座 2007 三之二

非職業演員上鏡;鏡頭合理性;現實依據;細緻觀察;客觀寫實;設備大眾化拍片更簡單,但多數拍攝的不是自己的親身觀察,只是表象模仿他人影片;利用相機有限畫面的框框觀察世界(‣);鑒賞力、眼界、眼光,需要培養;基於共同故事創作的畫面與音樂自然融和;表裏、副格;找到自己的特長,每箇人都自己的經歷,這其實是自我創作的珍貴寶藏;觀察描述;考察研究;東西文化差異,東方漢字 vs 西方拉丁,具象物象 vs 抽象符號,意境 vs 敘事;東方文化,留白;‣,環境薰陶,不急於理解;演員是否合適視其自身基調

侯孝賢 北電講座 2007 三之三

合適演員是導演最佳表達導體;剪接,順;前期依據設想準確拍攝,後期依據預想順利剪接;拍攝完成,抽離遠離一段時間後,剪接會有不同發現;紀錄片不僅僅拍攝面對鏡頭言論,還有主體的活動、週遭;紀錄是發現的過程;拍戲:精確 vs 隨興;在困境難題中方能成長

创作不应该有尽头的,侯孝贤

剪接肯定能連得起來,將沒拍好不喜歡的刪掉;觀眾喜歡看好萊塢風格戲劇性強的片;觀看電影方式發生改變進而改變內容題材之喜好,新一代觀眾愛看簡單明白的影片;人與人性是複雜動人的,越拍電影越清楚人性,越對人本身有信念,電影之動人之處

《沈從文與侯孝賢風格之研究》1980年代「臺灣電影新浪潮」,是臺灣電影與文學結盟的蔚藍時代。許多新銳作家紛紛投入電影編劇行列,瀰漫一股濃濃的文學味,使得此時期電影傾向簡樸、內斂、淡化表演的寫實風格。1989年,侯孝賢(Hou Hsiao-Hsien)(1947—)以《悲情城市》(A City of Sadness)獲得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金獅獎」的殊榮,更將這股浪潮推向高峰。因緣際會,侯孝賢讀了朱天文(Chu Tine-Wen)(1956—)送來的《從文自傳》後,便開創了其靜定自然的獨特影像風格,與前三部屬於主流商業電影、愛情題材的影片迥然不同。綜觀學界研究沈從文(Shen Cong-Wen)(1902—1988)或侯孝賢作品者,成果豐碩,惟缺乏侯孝賢受沈從文精神所啟發的相關性研究,故本論文將探究侯孝賢從相隔五十年的沈從文筆下,在風格上得到什麼啟發?以及兩人在視覺想像與精神層面的共通性,作為研究主題。故本論文可分為:第一章「緒論」。第二章「沈從文與侯孝賢的影像語言」,主要探討透過沈從文,侯孝賢得到什麼啟發?在侯孝賢電影拍攝手法中,可看出兩人精神上的共通點:一、長拍鏡頭(Long-take):呈現「自然」、「靜定」、「空遠」的特質;二、空鏡頭(Emptiness):一種東方人較為含蓄的美感,展現意在言外的感受;三、剪接(Montage):《悲情城市》(A City of Sadness)在剪接上融入「中國詩詞的抒情傳統」,而有了「氣韻剪接」;「雲塊剪接」,如雲塊散布,往前疊走,這是來自《戲夢人生》(The Puppetmaster),呈現了「尊重客體」的意境;四、畫外音(Off scene):打破時空一致性,表現誦詩氛圍、影像換喻的特色。第三章「沈從文與侯孝賢的主題——常與變」,主要探討沈從文所熟習的平凡人物生活上的「常」與「變」,以及在兩相乘除中所有的哀樂。而侯孝賢以「冷眼看生死」的靜觀態度拍攝電影,具體表現出尊重世事的不斷變化——「變」與永恆不變的道理——「常」,所以,「常」與「變」成為沈從文、侯孝賢作品的主題軸心。且就其空間與時間元素,討論一、人性與律法;二、鄉村與都市;三、生死與永恆;四、過去與現在。四個子題,從中可看出兩人對時代變動中的「變」,及追求人生永恆——「常」的境界。第四章「結論——拭去一切的界線與距離」,除了綜述前二章內容外,並從中歸結出幾項特點:一、冷眼靜定,洞察世事;二、意在言外,情韻緜邈;三、契合自然,尊重客體;四、著眼現實,超越時空。因此,最後論證得到侯孝賢影像的殊曠大氣是從沈從文作品中得到精神上的養分。「面對自然、生命有深切體驗之後,所產生的熱愛、尊重、寬恕與包容」,成為兩人風格的共同特色。

侯孝賢 電影與人生 拍電影先感動自己【看板人物精選】

演員天生氣質自然流露,而非純模仿;嚴肅考據;求真;完工保險;文化滋潤;渾然天成;人是核心;影片能夠改變觀眾現實人生

鏡週刊 娛樂透視》《青梅竹馬》32年重映 侯孝賢憶好友楊德昌

鏡週刊 一鏡到底》背對觀眾,創作才開始 侯孝賢

一條專訪:侯孝賢談《刺客聶隱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