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其实无处不在,因为逻辑来说,我们输出的一切都有来源,只不过大多数引用都是隐形的——我们不会额外说明所有的时间因果前后关系,那样只是干扰。

悖论:一篇论文内容里面也有关系,然而这种关系是本体而不是干扰。类似,不同尺度都可视为相对主体,如此,怎么界定关系是本体还是干扰?理论研究等同关系研究吗?

主题之间的关系不重要,主题重要。

笔记中,引用和反向引用,只是联想关联主体的各自视角,有时它们逻辑所指其实一样

与人机交互的 CLI 和 GUI 一样,面向不同

视角和面向的不同:视角的主体是观察者,面向的主体被观察。比如:机器视角,观察者是机器(拟物化的人);面向机器,观察者是人。

只不过现在我们显式展现这种关系,我们在纸质论文中这样做,标注参考文献。在网页中,超链接:

  1. 跳转
  2. 来源,引用

双向链接是说,可以互相跳转,被引用可以跳转到引用处,所以也叫反向引用

共同,组成引用关系图谱,像 Roam Research 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