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主題其實關於好奇與探索、堅持與理念。我把這樣的追蹤稱為「北極星」。
我希望能以自身作為範例,鼓勵您保有與生俱來的好奇心,那是人類探索世界最根本的動力;也希望看這本書的您能發現自己的「北極星」,鼓起勇氣堅定追尋夢想。
以人為本
雙螺旋敘事,箇人經歷 & 箇人觀點,箇人成長 & AI 成長。
即使當時的我只是箇活在社會邊緣的少女,但我心中已有箇炙熱的願望:我想活在科學世界裏。
我前進的方向不是航空科學,而是大腦科學——研究尚在萌芽階段的智能機器。在我的職業生涯,近十年才出現所謂的「深度學習」,這種劃時代技術開始創造歷史時,AI(人工智能)成了驚天動地的大事。
雖然經歷半箇多世紀,AI 的先決條件才逐漸湊齊(演算法的演化、大規模數據和原始計算能力這些條件,全在 2010 年代初期誕生,並匯聚到一起),只經過四、五年的光景,已掀起驚濤巨浪,改變世界。
媒體關注報導歧視性演算法會帶來的禍害,對失去大量工作位置的恐懼,以及對影像監控的疑慮,致使公眾對 AI 的看法趨向負面。就科技發展而言,這種現象實屬罕見。
矛盾的是,我一方面擔心被誤認為是科技產業的「圈內人」,另一方面幾十年來,我在主流社會則常被認為是「局外人」。我跟很多移民一樣,覺得我的人生充滿文化差異所帶來從隱形到顯然的束縛。我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在說第二語言,很少講母語;我是一位女性,在被形容為「穿著連帽運動衫的男人」主導的男性行業領域中工作。多年來,我一直想搞清楚自己的身分定位,國會殿堂看來也不是箇能使我放鬆警戒的場所。
一直以來,我都對科學的力量抱持樂觀的態度,然而這幾年的風風雨雨告訴我,守株待兔無法獲得樂觀主義的果實。未來確實會光明璀璨,但不是靠運氣,而是必須一起透過努力、付出心血才能得到的——只不過我們還不清楚要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