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ide> 👉 早點行動,早點剪接,大腦別被太多知識僵固在原地。
</aside>
视频创作是一个你分享表达自己的方式,与文字写作一样,它能够体现你的独有气质。视频相比静态摄影,故事内容更为丰富;相比文字写作,内容载体更为亲切。在这个视频时代,视频也有更多受众,将你的故事传播得更广。文字图片可能一划而过,而得益于视频的这两个优势,你能让更多的观众停下来聆听你的故事。
不把自己限定在拿着相机的相机操作技术工人,不把自己限定在 YouTube 的视频内容创作者,把自己视为电影创作者,把自己视为艺术创作者,每次拿起相机都想象影像刚开始的那段历史,它带给你的是捕获时光、发现世界、表达自我的全新魔法。
很多人关心工具怎样、画面怎样,而不关心故事怎样,故事讲得怎样。一部好电影,故事内容与色彩是否真实、画质是否锐利、镜头是否暗角、收音是否清晰等视听元素同等重要,有时候后者就像书籍的封面、印刷、字体,但这些都不是核心,文字组合而成的内容本身才是一本好书的评判标准,而不是书本的装帧更不是作者使用的纸和笔。如果你有一个想法,那么在一头埋入器材之前,不妨尝试使用手中现有的设备去完成你的想法(iPhone 攝影),很多时候恰恰是条件限制诞生伟大的艺术作品,如古诗的韵律形态约束成就了绝句。不过度关心器材、参数、流程,专心思考自己想要创作的内容,以及如何去表达去讲述,并达到目的完成目标。
不過,與宏觀故事同等重要的,是影片之細節——某一元素、某一時刻、某一時序,這是影片印刻在我們腦海中的實體,而不是整个故事、劇情、邏輯,而這些的實現,就離不開影片的視聽原素之魔法——視聽與剪接。特殊的滋味作為影片中心思想拍片剪接,透過影片的各種元素營造一種特殊的滋味長存在觀眾腦海裡。最後,回到一切的開始,訂定片型。(李安)
相比前輩,線上串流平台(例如:YouTube、Netflix)給了我們更大市場空間,我們不需要院線上映滿足大眾,小眾之專心製作也能獲得關注,無需數億觀眾,數十萬也足矣。更不用說相機、器材、電腦、軟體的進步,以及生成式機械智能工具,這一切都大大降低了影片創作的門檻,帶給箇人創作者極大可能!
就技術普及而言,人人都可以是創作者;就內容演化而言,與文學相似,記錄普通大眾平常生活興起,不再是遙不可及的英雄故事,也有消費信息的知識類影片;形式也發生改變,影片時長、適配手機的豎屏。短影音興起,影片似乎成為消費快餐,短影音會是通俗化之演化之終點嗎?我不覺如此,人們還是會需要更為豐富、更為詩意、更為質量的內容來滿足人性之心靈與精神之需求。
影片創作時,最讓我懷念的是不能像寫作時那樣,一邊耳機聽音樂,一邊鍵盤碼字,因為聽覺已被占用。
影片是聲畫——語言也就是聲畫,即口語與字符——影片就是文學,只是無需大腦透過語言想象翻譯,直接刺激視聽感官。有時,語言無法描述;有時,影片無法再現;反之,亦若是則已。遐想:腦機接口可以解決「無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