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行為體現你的價值認同》一文中,我駁辭了像影響者那樣為獲得世俗滿足、短暫滿足的行為,因為他們沒有產生任何實際價值,最終會在市場、時間的視差中迅速消逝,而不會誕生一些如遠方繁星那樣的永恆價值存在。

電話、网路、社交网路的誕生,讓年輕人花費更多時間在世俗對比,也就是說它們雖然讓更多人迅速同步教育,但也同時放大了普遍的世俗的東西在人們眼中的佔比,縮小了孤獨潛行求索的佔比,導致為永恆價值付出的阻力變大。

人與人的連結不能激發想象,只會讓人們更加趨同,同時讓有價值的追求面臨更大的阻力。我相信如果牛頓、愛因斯坦小時候有這麼發達的网路,他們可能並不會有足夠無聊時間去想那些無聊問題,他們也只會與大眾焦慮著世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