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想要透過傳統媒介發佈作品獲得反饋的選擇是錯誤的,這條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也許走得通,因為當時雜誌、報紙就是人們的主要訊息源,但現在不同了,青年人的主要訊息源是社交网路,所以應該與時俱進,在网路發佈作品獲得反饋。儘管目前网路媒介的主要形式是短影音、短文本、短圖文,但相信這並非形式與內容的最終形態,相信文字的力量,相信新內容將會演化出新形式(我相信如果在胡適、陳獨秀、魯迅的時代有网路,那麼他也一定是社交网路的積極發佈者)。先從 Telegram 到 X,再登陸小紅書、微信公眾號、郵箱訂閱 Substack(RSS 之外另一選擇)、YouTube,目標就是傳播文字。當然,這些网路媒介都屬於一休兒之設計理念的「動態」,即冰山水面可見部分,一休兒的內容主體仍是网誌、筆記。因此,需要注意的是短暫的情緒宣洩、虛無的創作方法這些內容不應透過這些网路媒介發佈,要展示,不要敘述。這些內容記錄在筆記即可,聰明的短句記錄在吶喊即可,「動態」作為最終作品的展示出口,而非半成品的入口。考慮到將要回到大陸平台發佈內容,為未來最大化傳播擴散的目標降低風險,筆記部分內容需要清理加入受限列表。記住,目標是啟蒙新芽,而非發出火光,毀滅一切。🌱